巴爾札客與小裁縫

 

來一個周迅的電影吧!

 

最近我覺得看電影之於我有一些新的想法。從PPS進入我的生活之後,這大概是我人生將近二十年以來接收電影最大量的一個階段。想想,二十年來我的人生有多少的部分是在為我憧憬的未來作準備的呢?有兩年我就覺得很了不起了。

這僅僅百分之十的準備顯然不足以撐起我對夢想的貪婪。人生如果讓我活到八十歲,我已經用掉了四分之一,而顯然我很不滿意。或許有人會說我電影新增的好快、好多,我只能說,可惜還是不夠,還是太慢。

 

最近覺得要進入藝術片碰到了一點困難,不過我相信終究可以突破的。

 

好了,回歸正題。

 

這是個發生在七零年代中國四川的故事。羅明跟馬劍玲是兩個被下放,接受「再教育」的青年,當時正值毛主席領導的年代。他們兩人來到山區,接受一群其實知識與思想上較他們兩人都十分落後的村民,和他們共同生活。其實我相信任何人都看得出來,那個年代有多少可憐的人沒有進步的思想,比起囚禁,思想的封閉與禁錮是很可怕的(你整天都唱著歌頌毛主席的歌,就像北韓的人民要歌頌金正日來為北韓足球隊加油)明明就不關那些可笑的政治人物一點屁事,你卻還要心不甘情不願的讚揚,剛開始心裡會抗拒,但是為了命,隱忍下來,等到為了命,你也把這種讚揚給習慣了,久而久之,你的生命,就死了。

 

沒有思想的人活著有什麼意思?只是大多數被脅迫的人不知道自己的生命被鎖住了,活在與外界隔絕的世界裡,終究只是那小小的圈子。

 

不識字,讀不懂書,甚至也不需要讀書。那個地方的人時間到了就上工、休息,勞力付出一天又一天。羅明跟馬劍玲趁著自己的心裡還渴求知識時就一直用各種方式保留自己對於接受知識的管道。因此,當他們得知有個名叫「四眼」的人偷藏了許多禁書時,便計畫要去偷來看。

 

電影中的生活環境很辛苦,沒有便利的照明燈,農耕仰賴人的糞土作為肥料,甚至連時間也是靠最原始的日昇日落來辨識。我因為這部片更加感受到了過往年代的生活光景,雖然他們是落後的,但是他們仍然有一套自己的生活方式。求生沒有因為科技文明而顯現出誰比較高貴,反而因為不同的生活習慣累積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

 

陳坤跟劉燁所扮演的青年是心智的啟迪者,他們從書本延伸對外面世界的想像,同時,小裁縫也跟著被帶領到一個新的角度去認識並且期待未知的山下、城裡的種種。他們因此也發展出男女之情,探索了禁忌的肉體關係。十幾年後,三個人的生活全改變了,教授、音樂家,但小裁縫卻再也沒有見過這兩個改變她一生的男子。小裁縫與巴爾札客全留在那個山林間的地方,時間把記憶和年輕時的瘋狂也跟著長江大霸的興建埋入了幾層樓高的水中。

 



       周迅在這部電影裡的份量因為陳坤與劉燁的關係不算搶眼,但這部富有時代情感的作品卻讓我覺得它充滿真實性。我們除了知道自由世界的美好之外,站在一個回頭去看的端點上,或許電影的呈現有些散亂而不夠完整,但整體而言仍然相當饒富趣味與歷史的意涵,同時也兼具情感的表現,或許可以再更加深刻吧?時空的進行似乎有些太過匆促,若能多加琢墨,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網路上Google到一篇論文,題目如下:

 

歐洲「華人」離散文學的中國形象:

以《巴爾札克與小裁縫》小說與電影為例

 

作者名叫:張彣卉 /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

 

仔細的看了這篇討論華文作家以及分析比較「巴爾札克與小裁縫」電影與原著小說的論文後,除了知道「巴爾札克與小裁縫」這本書的作者同時也是電影的導演,戴思杰,在歐洲是位具有代表性的「華人作家」外,原來該小說當初是用法文進行創作,由於文本的形象幽默,又描繪了一個西方人渴望了解的中國形象,不僅大受歡迎,更拿下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以及法國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獎。

 

論文中比較了電影與小說的異同之處,其中我很同意這部影騙的重點不是愛情片,而是「中西文化衝突」片。小裁縫是中國的化身,那藏滿禁書的皮箱則是西方世界的化身,兩者的相遇不僅表現了中國期待了解西方世界,也透過小裁縫的改變間接的象徵文化的衝擊後形成的火花。

 

那篇論文讓我收穫滿多的,希望有機會可以讀到「巴爾札克與小裁縫」的小說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gm90909210 的頭像
    tgm90909210

    tgm90909210的部落格

    tgm909092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