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彈道

 

題材涉及政治敏感話題的電影可能無法叫好又叫座,畢竟容易引起的爭議較大,且多半由於本質上嚴肅的問題,容易減低電影本身的娛樂性。於是乎,討論政治的電影只有兩種選擇,一是乖乖按照真實事件走完,二是挑選多數人無意見的題材(例:希特勒的殘忍、拿破崙的好戰等),或多或少會夾雜傳記色彩。以上兩種也都還是屬於「保險做法」,第三種則是在現實既有的背景下虛構故事,借用我們所熟知的政府單位或是不常見卻常聽聞的特殊職業(間諜、特務、刑警、臥底等)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第三種手法具備的優勢在於其創作的空間較無顧忌,僅需留意邏輯符不符合現實即可。

 

但,當一部電影選擇了真人真事做底,加上虛構的人物,真假交錯,製造出的繪聲繪影的影射,這樣的做法顯然是大膽且高風險的。拍電影最害怕的往往不是一個故事的好壞,而是原創性的問題。只要故事具備有新意的賣點,那將會是不錯的優勢。只是有時候所謂的創意來自於別的領域,可能是文學,或是一個新聞事件,當電影工作者想要把故事搬上螢幕,就應該做好一種心理準備:

 

「忠於原著是一種精神,不是一種義務,可以選擇前者的保守,後者則要擔心被『比較』。」

 

當故事本身的來源非電影工作者本身時,「電影」便會成為世人了解該故事的另一個入口。多一種了解的方式便可能產生更多不同的論調,那麼導演便該思考,作品本身的所欲傳遞的思想究竟為何?煽動世人、表現個人的冷眼旁觀、緬懷事蹟,還是興致高昂的提出新的論點?

 



        說了這麼多,只是因為在看完【彈道】之後,多了很多的想法。

 

沒有人可以百分之百的站出來說明,那兩顆子彈到底有沒有傷到前總統與前副總統。

沒有人可以說明,319槍擊案的兇手,做案動機為何?更別提此人的生活。

 

政治暗殺?選票手段?

 

沒有任何一個單位或是有關當局能夠拿出白紙黑字說明是不是、對不對、有沒有、真還假。我們對於這個事件除了揣測還是只能揣測。

 

甚至不知道連勝文被開的那一槍,是誤殺、預謀,還是哪天有人告訴你:「那都是演的。」

 

【彈道】啟用了空前敏感的題材,加上事件背後的各方人物,還有舊的遊行紀錄影像,顯示導演有很大的企圖心想要把這曾經撼動整個台灣的歷史事件加以渲染,轉變成政治電影歷史上的一部鉅作。

 

很可惜,多方處理的結果因為無法集中,整部片著力的痕跡分散,使得最後整部片變得有些四不像。

 

港台合作一直是我所期待的,片中也看到了戲份相當的張孝全與任達華互相飆戲。然而演員的對手戲之間鋪陳過少(花在交代槍擊案的始末),導致原本合作的關係轉為衝突時,顯得過於突兀、不自然。

 

胡婷婷飾演的警官角色也死得莫名其妙,對故事本身毫無影響,基本上有沒有她的加入都無所謂,在故事裡的死掉也只是多此一舉。導演想要營造事件的陰暗步步摧毀主角身邊的每一個人,但這個困境營造的粗糙,失敗。

 

張翰飛車追逐歹徒的那場戲其實還不錯,尤其在一個台灣經常入鏡的河堤(電影【艋舺】、周杰倫【超人不會飛】MV、飛輪海【230號】MV等)上飆車,算是成功的舊景新用。

 

    飾演陳X扁的演員倒是頗為成功。就算他不像現實中的陳X扁,作為一個陰險無恥的政治人物,他演出的嘴臉已經很像了。

 

張孝全似乎還是太過年輕,這點因為任達華而更加明顯。兩人形成一種老練與稚嫩的對比,這不僅僅是演員歷練的問題,似乎更是一種港台演員明顯的區分。年紀並不比任達華年輕的黃仲昆演戲也就只是那個樣子,了無新意,甚至毫無特色。什麼叫特色呢?就是如果導演給一個演員特寫的鏡頭,而演員能夠在那個鏡頭之中展現獨特的味道,那麼那種味道就是演員的特色了。黃仲昆完全不具備此一條件,張孝全也只能說是拿出了自己原有的基調,與任達華的氣味顯得格格不入。因此,我期待港台的合作,但還是要指出不盡完善的地方。(也許張孝全的角色讓戴立忍來演會更好?)

 

任達華與張孝全中間似乎還隔了一個世代,用我熟知的演員來說,差不多是吳彥祖、古天樂,下來才是張孝全。不過這並不是在說張孝全不好,畢竟台灣的新生代電影演員不多,能夠挑大樑的更是少數幾個,要能符合的角色設定又劇被一定演出的經驗,張孝全也許是導演萬中挑一的選擇。

 

最後特別提一下,我看完電影之後有去找預告片來看,嘖嘖,預告片非常好看呀!讓人感到好奇,不只有所期待,可能還會熱血一下,蠢蠢欲動。但是相比之下,全片的氣氛不夠純熟、敘述的面向太雜,導致故事有些支離破碎、多餘的演員消去的話以再更專注一些,那麼,也許導演想說的焦點,就會變得比較明顯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gm90909210 的頭像
    tgm90909210

    tgm90909210的部落格

    tgm909092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