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知道這個名字的時候,我其實只有:「喔,好像很紅。」的感覺。
去年五月份左右的影片吧,之前看了一次,熱血沸騰的好片呀!!
昨天全家把電腦接到四十二吋的液晶電視上一起又看了一次。
先說一下,我個人看電影的喜好是,如果是意義豐沛外加類型老少咸宜的話,
我會很希望全家人一起觀賞。
或許是希望聽見長輩的觀點吧,也或許我喜歡一家人共同、一起的感覺吧
這回看了葉問,再次重溫,感動依舊。
無意間在奇摩電影的年度十大必看好片中,阿凡達才第三名?!
票房高得兇猛的阿凡達是敗在哪個作品呢?
沒錯,葉問。
回想起來,劇情設定在盧溝橋事件,日軍侵華以後,這是個很敏感的時間點。
中國人、中華民族,不管怎麼稱呼,華人的歷史記憶裡,日本絕對是一個讓所有人痛恨的民族。南京大屠殺、徐蚌會戰、慘無人道的人體實驗、遭受蹂躪的中國女子(我不想寫那個名詞,因為實在不怎麼能聽),還記得國中上歷史課的時候,聽到老師講述的激動之處,義憤填膺的表情也刺激了我的同仇敵愾。我自然而然有過仇日的時光。但是上了高中,尤其是高三,我開始聽聞到新的觀點(奇 龍 老師真的是很棒的歷 史 老師,在此感謝您的教誨。),開始驚訝很多過去我聽過的歷史故事,充滿了真相中的真相、翻案、子虛烏有、捏造等。
到今天之前我已經知道:「國家教育中的歷史課裡頭,只有國家想要給你的歷史。」
看見影片中的三浦將軍,我記得演員表上他是個日本人。
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很好奇他接演這樣的電影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態?
日本近代接近我們這一輩的年輕人會知道中國歷史中的日本是怎麼被描述的嗎?還是他們根本覺得中國人加了很多無聊的罪名在他們的國家身上,只因為日本的歷史課本裡有一套他們自己堅信的說法呢?
而,誰又是真的?
或許唐朝兼容並蓄的輝煌、明朝的鄭和下西洋的強盛在我們看來是豐功偉業,也許西方小國後來的歷史記載裡,中國一直都是蠻橫又自以為是的民族,就像我們看過去的日軍那樣。也許,「日軍侵華」在日本教科書的歷史裡會像中國人擴大版圖至西方那樣,被融合在一個「盛世」的榮景裡
純粹透過一個歷史的角度去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體悟出來的感覺是會將電影澎湃的感動給稀釋的。如過抽掉了這些歷史背景中所有立場,感動還會存在嗎?緊緊做個反思的提問,這當然不是說葉問的高支持度依賴的是民族情感,只是那是個大部分觀眾所難以察覺的方向,往那個方向走去,看這部電影的感覺會很不一樣。
當然,這不是紀錄片,即使是紀錄片,也有拍攝的作者心中自己喜歡的或是厭惡的鏡頭。沒有站在歷史的當下,永遠不會看見歷史的真貌,而更多時候,歷史的洪流流轉的速度太快、太洶湧,以致於我們什麼也無法好好看輕,這,就是歷史與人長久以來不變的互動。
導演有他自己的走法,他將故事走向民族英雄,走向中國人榮辱的情感裡,可見是成功的。畢竟,即使無法釐清國與國對於侵略及戰爭的說法,兵荒馬亂的年代裡,還是有很多基本的、悲傷的故事見怪不怪的上演。
中國當時屈居弱勢,無庸置疑。
日軍和中國的戰爭裡,日軍的勝利居多,無庸置疑。
軍人侵略,常有燒殺擄掠,無庸置疑。
那麼,人性原形畢露的畫面出現時,我們受欺負,受統治的悽慘,無庸置疑。
所以,這不過就是葉問為當時替苦不堪言的中國人出了一口氣的故事罷了!
相信導演也是在類似的角度上去拍攝的,只是味道比較濃厚、悲壯。
因此,我的感動來自於電影中種種富含哲理的對白以及拍攝的手法。
甄子丹跟三浦將軍是片中我最喜歡的兩個演員。
兩個人的對戲,兩國其實根本不通的語言,說著各自的理念還一來一往時,那種奇特的火花便產生了。
「我只是一個中國人。」
有了族群認同的歸屬感,才會有團結,有榮耀與恥辱,捍衛於是才有了憑藉。
「別人挑戰你,那是因為別人有實力,你如果用槍把他弊了,」三浦將軍手變成槍往太陽穴一指,用唇語說著「砰」「那和認輸有什麼分別?」(所以:槍是下等人的武器?)
人如果有了信念與原則,很多事情到了你的手上就會產生意義。(意義是三小?)
呵呵呵,看到我這樣寫,就知道下一篇影評的主角是誰了吧~
仍然要稱讚甄子丹的武打功夫,但武打如果少了正義,那也不過就是暴力而已,【葉問】保留了武學的精神,那是武功最重要也最容易被脫下的外衣。
(原來他叫"池內博之" 欣賞他~)
留言列表